消费电子企业多维布局抢占新兴赛道
面对市场天花板与技术瓶颈,中国消费电子企业正通过多元化战略突围,从AI、新能源汽车到机器人,一场围绕未来生态主导权的竞争已全面展开。
深圳市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年第三季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25%,净利润大幅增长58.35%。
在这背后,正是消费电子企业通过多维布局抢占新兴赛道的一个缩影。
当下,AI集成正在重塑消费电子行业,从智能手表预测健康状态到智能眼镜实时翻译,AI与硬件的融合正在创造全新的产品类别。
随着传统智能手机与PC市场增长放缓,一场围绕AI硬件、智能汽车、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赛跑已拉开帷幕。
01 行业新趋势:温和复苏与结构性分化
2025年,消费电子市场展现出温和复苏的态势。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0月28日,A股消费电子板块已有39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25年三季报。
其中,29家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家更是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双增长,表明行业正处于一个充满机遇的上升通道。
市场的复苏并非普惠性的,而是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分化。传统品类增长乏力,而新兴品类则快速崛起。
IDC报告指出,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仅增长2.6%,而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却同比大幅增长116.1%。
这种分化在今年的国庆黄金周市场表现得尤为明显。家電、手机与XR三大品类分别沿着“主动智慧”、“本土科技旗舰”和“社交娱乐新入口”三条路径分化演进。
消费电子产业正在经历从“人适应机器”到“机器适应人”的关键转折。
02 AI驱动:行业变革的核心引擎
AI已成为消费电子行业最核心的变革驱动力。银河证券分析指出,AI硬件在2025年迎来爆发元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实现同比大幅增长,集成专用NPU的AIPC也借此获得强劲增长动力。
AI穿戴设备市场正迎来快速增长。据估计,全球AI穿戴市场预计将在2025年达到47.7亿美元,其中智能手表占据40.7%的份额。
62.6%的AI处理直接在设备端完成,实现了实时健康数据分析。
在技术路线上,端侧AI因其低延迟与隐私保护优势成为竞争焦点。从2025年的17.61亿美元到2033年的115.74亿美元,端侧AI市场预计将以26.57%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扩张。
半导体技术的进步为此提供了可能,如UMC的55nm BCD平台将模拟、数字和电源功能集成在单一芯片上,使更小、更高效的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系统成为现实。
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成为另一个关键战场。头部企业纷纷构建自己的AIoT生态系统,通过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创造自动化、情境感知的环境。
随着5G标准化推进,混合设备(同时支持本地和云端操作)的发展进一步加速。
03 企业战略:两条不同的扩张路径
面对市场变化,消费电子企业探索出不同的扩张路径。以追觅和大疆为例,两家企业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发展战略。
追觅科技选择了“非相关品类扩张”的激进路线。这家以11.3%份额位居中国清洁电器行业第三的企业,在8月底高调官宣造车,并接连释放“首款车对标布加迪威龙”等重磅信息。
追觅为其造车梦构建了双重逻辑支撑:技术同源与错位竞争。
在技术同源方面,追觅宣称其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及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可迁移至汽车的电驱系统、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
在竞争策略上,追觅选择避开国内20万级红海市场,直接切入超豪华领域,并采取“中国研发、德国制造、全球销售”模式。
相比之下,大疆则选择了以核心技术为半径的“相关品类扩张”。
面对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增速预计在2025年骤降至8%的现状,大疆从无人机领域积累的飞控、云台、图传、视觉识别等尖端技术出发,向周边消费场景延伸。
2025年7月,大疆推出首款全景相机Osmo 360,进入影石的核心市场;8月,又发布扫地机器人DJI ROMO,闯入智能清洁这片“红海”。
大疆的每一次扩张都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对现有技术的再利用与再深化。
04 产业链布局:从配件到智能生态
消费电子供应链企业也在积极向新兴领域拓展。以绿联科技为例,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64亿元,同比增长47.80%。
绿联科技的成功部分来自于对AI存储设备市场的精准把握。公司率先推出全球首款内置大模型的AI NAS iDX系列产品,在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引发行业关注。
截至三季度,公司存储类业务同比增幅超125%。
另一家供应链企业奕东电子则切入了炙手可热的具身机器人赛道,配合全球头部具身智能机器人客户开发多款FPC(柔性印刷电路板)产品。
消费电子供应链企业的共同方向是凭借硬件研发与制造优势,向人工智能、智能汽车、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拓展,构建多元增长引擎。
05 挑战与风险:扩张路上的隐忧
消费电子企业的多元化扩张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风险。
技术落差的挑战是首要障碍。以追觅造车为例,尽管追觅宣称技术具有同源性,但消费级产品和车规级产品的技术标准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扫地机器人的工作环境在室内,相对稳定;而汽车则需要面对温度变化、复杂路况等苛刻条件。在安全面前,智能驾驶系统的容错率近乎为0。
资金压力是另一大挑战。造车是一场长线战争,也是一场“豪赌”。
蔚来累计研发投入已超600亿元,近几年每年研发投入超百万。对于刚刚起步的消费电子企业而言,这种资金压力不容小觑。
电池技术也是制约AI驱动消费电子产品发展的瓶颈之一。AI功能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如何在实现强大功能的同时保证合理的电池续航,是行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06 未来展望:生态竞争与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消费电子行业的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
智能化、生态化、可持续化将成为行业深化发展的三大核心方向。
消费电子正从“手机中心化”向“多中心化”演进,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产品的竞争,而是生态系统与用户体验的竞争。
中国品牌凭借对本土需求的深刻洞察、敏捷的供应链和持续的技术投入,已经在这一轮变革中占据了有利地位。
全球AI穿戴市场预计在2025年将达到47.7亿美元,端侧AI市场到2033年将增长至115.74亿美元[citation:1]。
这些数字背后,揭示了一个明确的趋势:技术正在从云端走向设备端,从通用走向场景化。
下一个行业爆点可能出现在AI与硬件的更深层次融合中——无论是苹果的Vision Pro带来的空间计算体验,还是大疆通过技术降维进入扫地机器人市场,亦或是绿联科技通过AI NAS开启的个人数据管理新方式。
消费电子企业的竞争,已不再是单点产品的竞争,而是生态与系统的竞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