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聚民心》:新时代文明实践如何温暖千家万户
一间间幸福小院,一场场暖心集市,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书写着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动篇章。
“回望党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坚强有力、不可战胜,关键就在于始终深深扎根群众,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拓展延伸到哪里。”电视专题片《文明风盛新时代》第二集《服务聚民心》开篇明义,道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核心要义。
这部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的专题片,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人物和故事,运用形象画面和鲜活语言,生动展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如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暖心服务,让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走深走实。
01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规模与意义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全国已形成庞大网络。经过5年努力,全国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960个、文明实践所39217个、文明实践站600139个。
这些机构成为涵养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的重要阵地,是走进人民、拥抱人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
专题片《服务聚民心》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切口,生动讲述了各地文明实践工作者扎根基层,开展丰富多彩暖心服务凝聚人心的动人实践。
这些实践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送达群众心坎,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化民忧、聚民心。
02 服务群众:从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入手
专题片聚焦民生服务重点群体,通过“幸福小院”、“暖心食堂”等接地气、近民生的实践探索,系统展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群众、引领群众的生动故事。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塔山村赵庄自然村的张西玲,在贾汪区文明实践志愿者的帮扶下,走出人生困境。
她积极主动把自家小院免费提供给村里建设文明实践点(幸福小院),并成为了一名在册志愿者。
在服务村里老人的过程中,她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踏实和快乐。这种互助模式不仅解决了实际困难,更创造了情感连接,让志愿服务精神在人与人之间传递。
03 创新工作方法: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江苏省徐州贾汪区创新采用 “十必联”工作法,通过“1+10”包挂、“1+1”结对等形式,在群众家中有喜事、丧事、难事、急事、病事时上门联系。
在群众家中有矛盾纠纷、信访诉求、当兵入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情况时上门联系,让党员走进群众,带动群众成为志愿服务主体力量。
这一工作方法推动文明实践由“进村”向“入户”深化、由“见人”向“走心”深化,真正实现了服务零距离。
天津市滨海新区则利用农村集市人气聚集、便于服务的特点,开展 “一站式”服务,为村民送服务、送温暖、送文明、送实惠、送健康,让百姓精神和物质“双丰收”。
04 凝聚力量:从受益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仅服务群众,更凝聚群众,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积极加入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文明实践队伍。
贵州省龙里县平坡村以环境大整治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突破口,推动环境改善,发展乡村旅游,使得几年前最偏僻最贫困村庄一跃成为远近有名的网红村,旅游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随着文明实践工作的深入开展,村民们的思想越来越统一,纷纷参与乡村建设行动,将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自觉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奋斗之力。
这种转变彰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深层价值——它不仅解决实际困难,更在凝聚人心、强化信仰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05 实践成效:温暖人心、强化信仰
《服务聚民心》通过一个个凝聚人心的典型案例、一段段感染人心的生动故事、一位位激励人心的代表人物,让广大观众愈加真切感受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情感温度与变革力度。
这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举措,夯实了我们党的群众基础,让党和政府的温暖真正送抵百姓心头,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新时代文明实践大力传承和弘扬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
随着5年来的努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已在全国建成超60万个实践站点。这些站点不仅是理论传播的阵地,更是服务群众的暖心驿站。
就像专题片中张西玲的故事,她从受助者变为助人者,在自家小院搭建起文明实践点。
这样平凡而动人的故事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它们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温暖,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滋养着中华大地,温暖着千家万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