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供需总体平衡转型加快是当前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转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挑战。以下是相关介绍:转型的背景和原因 经济发展与政策带动:电力消费的回升反映出我国国民经济总体稳中有进、回升向好的态势。2025年上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4.8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主要是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带动,以及气温因素拉动等原因带来的。 “双碳”目标驱动:面对“双碳”目标,我国大力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快速增长,“十四五”以来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累计增长了125.4%,而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累计增速低于同期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增速107.9个百分点。转型的表现 电源结构优化:截至2024年底,全国全口径火电装机14.4亿千瓦,煤电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为35.7%,同比降低4.2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9.5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58.2%,比上年底提高4.3个百分点。预计2025年底,煤电所占总装机比重将降至三分之一,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上升至60%左右。 新能源发电量增长:在发电装机快速增长带动下,新能源发电量快速增长,合计发电量占全口径总发电量比重超四分之一,达到26.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发电量占全口径总发电量的比重为23.7%。 电力市场体系完善:我国已初步建成区域、省间高效协同,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有机衔接的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有力支撑。转型带来的挑战 新能源消纳压力增大: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致使系统消纳压力不断加大,持续保持较高新能源利用率的难度显著增加。“十五五”时期,新能源仍将保持高速发展态势,预计年均新增装机达2亿千瓦至3亿千瓦,随着新能源电量渗透率逐步提高,全国新能源利用率将呈现下降态势。 电网安全形势严峻:新能源发电由气候和气象条件主导,成为电源侧的主要扰动来源。大量电力电子设备并网、东中部支撑性同步电源比例下降,导致系统“空心化”,电网动态特性发生变化,故障形态的特征和机理更加复杂,极端事件下易发生连锁雪崩式故障。 电力供需平衡难度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带动用电需求持续保持刚性增长,预计203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3万亿千瓦时以上,电力供需平衡难度持续增加,需要加快推动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全环节迭代升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