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3亿人次背后的"流动中国"图景:铁路双节运输书写民生答卷9月29日至10月10日,为期12天的铁路国庆中秋假期运输圆满收官。国铁集团数据显示,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2.13亿人次,日均发送1776.3万人次,同比增长8.6%,国家铁路累计发送货物1.37亿吨,交出了一份客货运输两旺的亮眼成绩单。这场规模空前的"铁路大迁徙",不仅刷新了多项历史纪录,更折射出中国经济活力与民生温度的双重脉动。## 刷新纪录的运输高峰本次双节运输堪称铁路史上的一次"压力测试",多项核心指标突破历史极值。10月1日当天,全国铁路发送旅客2313.2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的2144.8万人次增长7.8%,创下单日旅客发送量新高;10月8日开行旅客列车14196列,刷新单日客运能力投放纪录。从空间分布看,重点区域客流增长尤为显著,国铁北京局累计发送旅客1738万人次,北京南站单站发送量达252.6万人次,同比增长13.5%;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发送旅客452.5万人次,日均发送量同比增长5.3%。客流结构呈现鲜明的"双峰特征":9月29日至10月2日以出行高峰为主,10月7日至10月9日形成返程高峰,中间时段中短途旅游流持续活跃。跨境出行成为新亮点,广深港高铁发送跨境旅客126.2万人次,中老铁路发送1.05万人次,反映出跨境旅游市场的快速复苏。与2024年国庆黄金周相比,今年运输周期延长2天,总发送量增加3600万人次,日均发送量基本持平,显示出铁路运输能力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 精准施策的运力保障面对超大客流,铁路部门构建了一套科学高效的运力调配体系。在运力投放方面,日均开行旅客列车12899列,同比增长9.1%,通过动车组重联运行、普速列车加挂车厢等方式挖掘运能潜力。针对高峰时段,在北京至粤港桂云、上海至粤港等热门方向加开夜间高铁和高铁动卧,有效缓解了长途运输压力。新线资源的充分利用成为运力提升的重要支撑,铁路部门动态分析12306售票大数据,及时在客流集中方向调整列车开行方案。服务创新让出行体验更具温度。全国铁路自10月1日起全面推行电子发票,增设线下申请渠道,同时保留纸质行程信息提示单,兼顾不同旅客需求。重点旅客服务持续升级,各车站开设绿色通道,对老幼病残孕旅客实行优先安检、检票服务,北京朝阳站、丰台站等在高峰时段开启快速进站厅,北京南站扩容北进站口通道80余平方米,大幅缩短旅客进站时间。站车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从节日主题装饰到特色餐饮供应,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应急保障体系经受住了多重考验。面对台风"麦德姆"等极端天气,铁路干部职工加强线路设备巡查监测,强化大客流疏解引导,确保运输安全平稳。交通接驳环节持续优化,通过延长轨道交通运营时间、加开夜间摆渡车、调度网约车等措施,畅通"最后一公里",北京等城市的重点车站实现与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 客货两旺的经济密码铁路运输的亮眼数据,是中国消费市场活力的生动注脚。今年双节期间,铁路部门精准对接旅游消费需求,开行亲子游、红色游、康养游等特色旅游列车和银发专列,串联沿线文旅资源,为假日经济注入强劲动力。从北京到哈尔滨的冰雪旅游专线,到长三角地区的水乡旅游专列,特色化运输产品有效激活了旅游消费潜能,带动了沿线餐饮、住宿、零售等产业发展。在保障旅客出行的同时,铁路货运保持高位运行,国家铁路日均装车18.9万车,累计发送货物1.37亿吨,重点保障了秋粮、化肥、节日物资等民生物资运输。国铁北京局等单位对重点物资实行"五优先"政策,确保粮食、电煤等物资"一路绿灯"。中欧(亚)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常态化运行,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可靠支撑,展现出铁路在现代物流体系中的骨干作用。这场历时12天的铁路运输攻坚战,不仅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运输纪录,更彰显了中国铁路的服务品质与责任担当。从单日2313万人次的客流高峰应对,到跨境列车的有序运营,从电子发票的全面推行,到重点物资的优先运输,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交通强国战略的生动实践,每一项服务创新都饱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随着铁路网络的不断完善和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中国铁路将继续为"流动中国"注入新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交通保障。
|
|